1982年中国象棋实施等级分以来,一共产生了38位个人锦标赛冠军,却只有5位等级分第一人。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,两个不同的称号(或头衔),谁的水平更高一些呢?
要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不妨先看几个具体的实例。
1983年的个人锦标赛冠军与等级分第一人都是胡荣华。这就没有什么可比的了。这一年的二者是一个人,水平一样高。
1986年的个人赛冠军是吕钦,等级分第一人是胡荣华。这就有的比较了。这一年二者不是一个人,水平谁高?
这时候,等级分的意义就发挥作用了。胡荣华2630,吕钦2575。显然,当时胡荣华的水平高。
新的问题来了。水平高的人为什么没得个人赛冠军?答案也很简单:吕钦在个人锦标赛期间状态最好,表现最佳;但他在当时6个月的评估周期中,总体逊色于等级分第一人胡荣华。
实际上,5位等级分第一人在个人赛中,失手比例非常高。38次冠军,他们只以第一人身份获得了9次--比例低达23.68%。也就是说,个人锦标赛冠军与等级分第一人的不一致比率高达76.32% !!!
这也同时说明一个道理,在我们的比赛机制下,个人赛冠军的偶然性远远大于等级分第一人。原因就在于,其计算周期较短。只有2~3个星期。
相比之下,等级分第一人的计算周期要长得多。至少3个月,有时高达半年;早期甚至长达一年。偶然性因此而大大降低。
所以,可以得出的结论是,绝大多数情况下,个人赛冠军水平低于等级分第一人;有的时候,二者水平相等。任何情况下,个人赛冠军水平不高于等级分第一人。
今后,如果有人企图以获得个人赛冠军的数目,比较棋手水平的高低,就请你告诉他:这样的思路是不科学、不正确的。
正确的方式是比较等级分。
(网友 讲科学 供稿)